欢迎来到上海工洲阀门有限公司!|保存桌面|手机浏览|管理入口|返回主站

上海工洲阀门有限公司

真空阀门,防腐蚀阀门,控制阀,球阀,蝶阀,调节阀,其它品种

86-021-51875781
首页 > 供应产品 > 塑料盒塑料杯塑料盖全自动苏州自动贴标签机塑料袋贴标机
塑料盒塑料杯塑料盖全自动苏州自动贴标签机塑料袋贴标机
产品: 浏览次数:1046塑料盒塑料杯塑料盖全自动苏州自动贴标签机塑料袋贴标机 
品牌: 工洲
类型: 不干胶贴标机
适用对象: 护发用品,护肤品类,化妆品类,油类,清洁/洗涤用品,药水,服装,金属,果汁饮料,碳酸饮料,酒类饮料,矿泉水/纯净水,酸奶,鲜奶
单价: 4391.39元/台
最小起订量: 88 台
供货总量: 88 台
发货期限: 自买家付款之日起 3 天内发货
有效期至: 长期有效
最后更新: 2022-07-22 11:45
 
详细信息
类型 不干胶贴标机
适用对象 护发用品,护肤品类,化妆品类,油类,清洁/洗涤用品,药水,服装,金属,果汁饮料,碳酸饮料,酒类饮料,矿泉水/纯净水,酸奶,鲜奶
售后服务 保修一年
贴标精度 1~60(mm)
适用行业 餐饮,服装,化工,家纺,日化,食品,玩具,医药,礼品/工艺品,五金/机械
自动化程度 半自动
包装类型 杯,带,袋,碟,管,罐,盒,瓶,桶,碗,箱,软管,泡沫,易拉罐
品牌 galileo/伽利略
型号 GLT
加工定制
包装材质 薄膜,塑料,铝箔,纸类,玻璃,陶瓷,软管,金属,复合材料,竹、木

塑料盒塑料杯塑料盖全自动苏州自动贴标签机塑料袋贴标机









































 相关信息欢迎咨询...步伐。中小企业要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更多地进入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吸收更多的劳动力业。要坚持“小而专、小而精、小而特、小而新”的发展方向,进一步提高配套塑料盒塑料杯塑料盖全自动苏州自动贴标签机塑料袋贴标机力,加强内部管理,增加研发投入,培育知名品牌,努力在国内外竞争中赢得新优势。
曾培炎强调,中小企业要走清洁发展、节约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努力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改善劳动保护和安全生产条件,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要加快淘汰消耗高、污染重的小火电、小钢铁、小水泥、小化工、小造纸企业,坚决关停不具备基本劳动和生产条件的小砖窑、小窑和小作坊。各级政府要把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在市场准入、投资融资等方面加强扶持并规范管理。
全国政协副主席、统战部部长刘延东,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榕明19日晚也参观了展览。
全国政协副主席黄孟复出席了展览开幕式。
全国中小企业创新与发展成果展览会由发改委、统战部、科技部、工商总局、民建和全国工商联共同举办,1100多家中小企业的16000多件产品参加了展出,集中展示了中小企业发展的成和未来发展的趋势。



竞争优势渐强 中国造船业盈利长期可期
提要:随着工业制造水平的提高和综合成本优势的进一步显现,全球造船业向中国转移的趋势日益明显,未来中国将成为世界大造船国。2006年中国新船完工量超过1400万载重吨,占全球市场份额的19.5%。
未来两年,中国的造船订单和各种数据都表明全球造船业正在向中国大规模转移,中国造船业已经进入了新一轮增长高峰期。2007~2011年,中国造船完工量将保持20%的年复合增长率,2011年的造船完工量将超过3000万载重吨。
全球造船业经过近5年的快速增长,目前已进入平稳发展期。2006年全球造船业增速开始有所放缓,但是造船企业新接订单和手持订单量依然可观。国际航运市场的持续火爆催生旺盛的船只需求,而造船市场对航运市场的滞后性使其在航运市场下滑后有一定的缓冲期。
在目前航运市场高景气度的情况下,预计未来3~5年内全球造船业仍将在高位运行。但行业过度扩张带来的产能过剩和船价波动,是中国造船业面临的主要风险因素。
竞争优势5~10年不变
造船业作为战略性行业,是我国少数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制造行业之一。随着制造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和人力成本优势的维持,未来5~10年内中国造船业仍将保持较强的竞争力,成为世界造船强国,中国主要造船企业的业绩将有长期的增长,并将涌现国际的造船企业。
我国已经提出2015年争取成为世界造船大国,为此颁布了《中国船舶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规划》提出,以集团化发展为重点,集中力量建设渤海湾、长江口和珠江口三大造船基地。同时,中船集团等企业也提出了各自的目标,国内造船业的产能处于快速扩张期。在国际订单需求旺盛、日韩等传统造船强国产能扩张有限的情况下,大量订单转向中国造船企业。中国造船业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获得快速发展,已经成为继韩、日之后的世界三造船大国。
在产销总量不断扩张的同时,中国造船业生产技术和劳动生产率也在不断改善,这将推动船企综合竞争力的增强。2010年之后,若国际造船市场步入下降周期,中国船企将通过市场份额的扩张来保证盈利总量的增长,因此中国造船企业的盈利增长将长期可期。
综合劳动成本优势明显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造船业的对象一直是以国内的内航船舶为主体,造船生产量小,甚至以100吨以上的商船为对象的劳德船级统计记录。主要原因在于:造船厂家多但生产规模小,能够生产大塑料盒塑料杯塑料盖全自动苏州自动贴标签机塑料袋贴标机船只的厂家很少;生产技术也得到外国船主的认同,乏接受出口订单的国际竞争力。
但在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积推进国有造船厂的设备改造和现代化,从国外引进技术和资金实现生产设备的大型化和合理化,提高了生产效率。在1995年之后,致力于船舶出口的造船业由于国际化和竞争力的增强,订单逐渐增多。1997年之后,中国超过德国确保了世界造船业三位的市场份额。
世界造船业转移的历史表明,造船业转移总是从先行工业化向后起工业化转移,由劳动力成本高的向成本低的转移。我国是大的发展中,同时具有政府的支持、良好的工业基础和低劳动力成本等综合优势,国际造船业加速向我国转移符合船舶产业转移规律。
根据20世纪90年代实施的强化政策,中国淘汰了数家由于经营不善而破产或被合并的造船厂,形成了北方的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和南方的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两大阵营,改善了组织的现代化经营和企业间具有竞争意识的高效率运营。此外,中国远洋船舶集团总公司及包含地方行政所经营的其他的造船厂家为三大集团,形成了目前三大集团的竞争格局。
业内人士认为,决定造船企业竞争优势的主要亮点在于成本控制力和综合技术水平。而造船业作为劳动密集型行业,综合劳动成本在成本控制中起到关键作用。在船壳制造水平相接近的情况下,船舶设备的制造能力决定了造船企业的综合技术水平。中国造船业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将保持综合劳动成本优势。随着中国制造业整体水平的提高,船舶设备制造能力将逐渐增强,因此未来中国造船业的竞争优势将不断提升。
劳动力优势仍将维持较长时间
在人工成本方面,目前中国造船业的主要竞争对手是韩国。根据中船集团、韩国大宇和现代海洋等几家中韩船企的数据比较,从人力成本和劳动生产率综合的角度来比较可以看出,中国船舶工业的成本竞争力优势明显。据预测,到2015年中船集团人工成本将达到13568美元/人,仍然不超过现代重工和大宇造船人均年收入的三分之一。
在生产效率方面,根据克拉克松公司的统计,1998~2005年中国造船业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14.8%塑料盒塑料杯塑料盖全自动苏州自动贴标签机塑料袋贴标机所处阶段与上世纪80年代的韩国造船业相似。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1998~2005年我国造船业的人均产值年均增长为18%。随着中国造船业技术水平的提升,未来劳动效率会有更快地提升。如果2006~2015年中船集团的生产效率年增20%,同期韩国企业生产效率年增速为10%,那么到2015年中船集团生产效率仍不到现代重工的60%。
在劳动成本综合竞争力方面,综合考虑单位劳动工资和生产效率对造船成本的影响,中船集团2006年的综合劳动成本只有现代重工的67%,而到2015年则为58%,优势有了进一步扩大。
船舶设备配套率呈上升趋势
在船舶的成本构成中,船舶附属设备占比达到40%以上。因此,国产设备装船率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一国船舶业的盈利水平。
以前,由于我国造船业总装产能扩张速度快于船舶设备产能扩张,在造船产量连年增长的时期,国产设备装船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随着中国装备业的发展和造船业整体水平的提高,船舶设备制造的短板有望得到解决。据预测,中国造船企业目前35%的国产设备装船率,有望在2010年提高到近50%,这将大提升我国造船业的成本控制力和国际竞争力。
在国际竞争优势持续、产能扩张的情况下,中国造船业未来仍将快速发展。据预测,2007~2011年,中国造船完工量将保持20%的年复合增长率,2011年的造船完工量将超过3000万载重吨。
存在产能过剩和船价波动风险
随着世界造船业景气度的提高,除日本、欧盟等和地区已将造船业作为维持性行业不再大规模追塑料盒塑料杯塑料盖全自动苏州自动贴标签机塑料袋贴标机投资之外,中国、韩国甚至越南、菲律宾等地的造船企业却在积扩充产能,未来造船业有可能面临产能过剩。这将导致未来造船市场竞争加剧、船价下跌,船企的盈利急剧削弱。
另外,有关方面在对造船企业的盈利预测时指出,若未来2年内钢材价格上涨幅度超过15%的预期,则将影响相关企业的盈利增幅。
世界船舶行业景气长期向好
近年来,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和关联性的增强,推动了世界海运量尤其是中国海运量的快速增长,导致海运市场出现的繁荣景象,运费和租金都呈现上涨趋势。
相关数据显示,在经历2000~2002年的平稳增长时期后,2002~2004年世界海运量快速增长,运费开始迅速回升。2004年,克拉克松运价指数创历史新高,在2005、2006年略有回落后,2007年重现升势。
世界商船船队的运能增长也基本与海运量的增长同步,船队运力利用呈现较为饱满的状态。业内人士指出,世界经济贸易的持续增长,以及关联性增强的趋势出现逆转之前,世界海运量仍将呈现较快的增长。因此,此轮航运业的景气周期有望继续拉长,并带动造船业景气周期的延长。
国际造船业具有明显的周期性,主要跟全球经济的走势和海运业的发展相关。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至今,已经进入了四轮周期,目前正处于四轮周期的景气阶段。
随着全球经济的持续增长和中国因素的持续推动,本轮造船业的景气阶段有望继续维持。考虑到造船业的周期一般滞后海运业约3年,而目前2007年度的克拉克松海运运价指数仍处于高位,且目前航运业的景气周期有拉长趋势,因此3~5年之后造船业才会有回落的可能。
全球造船产量的变化呈现明显的阶梯式上升态势,由1919年的1068万载重吨升至1944年的2180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04%。到1976年,全球造塑料盒塑料杯塑料盖全自动苏州自动贴标签机塑料袋贴标机产量达到5327万载重吨。据分析,受世界经济回升的拉动、大宗商品的运力需求快速增长,各大造船企业的订单都已经排到了2010年以后。而造船市场的供不应求,直接导致造船订单价格快速上扬。目前,英国克拉克松新船价格指数(国际造船订单价格权威指数)在2007年一季度创出169点的历史新高。
当前世界航运、造船市场处于历史上兴旺期的高峰状态,预计2007年国际造船市场的发展趋势是:航运市场保持兴旺;国际造船市场成交仍将活跃,但新船成交量较2006年有所下降;全球造船完工量继续增长;LNG船和大型油船、集装箱船需求旺盛。
航运市场高景气的四个原因
首先,航运市场尚处于高位运行。尽管2005年初以来,油船和散货船航运租金有较大幅度下跌,但与往年同期相比,仍处于历史较高水平,集装箱船、化品船运价更是居高不下。经历了2005年、2006年的回落之后,2007年航运租金又明显回升,航运市场仍处于高位运行。
其次,新船价格仍处于高位。例如,目前油船、散货船、集装箱船和液化气船等类12种型号的船价比2005年底平均高8%以上。其中,前3类10种型号的船价比2005年底高10%,与2002年、2003年相比则至少高出70%以上。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今后5年全球对新船需求仍处于较高水平。
三,二手船成交价始终居高不下。2005年底,许多5年船龄的二手船价格接近甚至高于新船定价,这说明航运市场对船舶实际运力需求仍较旺盛。
四,航运市场运力供求仍然平衡。挪威船舶经济公司Platou公司2006年度报告中指出,2005、2006年全球航运需求增幅为10%左右,而这两年实际运力增长分别为5%左右,船舶利用率由2002年的83%上升到87.5%,2006年进一步上升到91%。预计2007年世界海运量增长率为8%,而全球船队运力增长率为5%,航运市场供求关系进一步改善,基本达到平衡。



采用高新技术 提升模具工业水准
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模具工业的生产技术水准和管理水准,对发展国民经济各行业所需要的模具,对提高模具企业竞争力、市场竞争力、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起着关键的作用。我国模具工业在改造开放之后,才逐步采用CAD/CAE/CAM技术,数控加工设备的数量也是近几年才有了显著增加。所以,我们在采用先进技术和提升模具生产技术水准时,要考虑中国人口多,安排劳动力业任务重的国情。
我国的模具工业,大多是技术密集、资金密集、劳动密集型的企业。在技术、资金、劳动这三个方面各“密集”到什么程度,则必须要根据国情、厂情,根据市场要求,实事求是地确定合理的“度”,再用先进的或适用的技术和设备。比如,做计算机的精密接插件和做集成电路引线框架的精密级进模,加工精度要求1~3um,精密数控线切割机床和精密的光线磨床,是做不出来的。但是有一些模具,用中低速数控机床加工之后,可以用人工拋光,不必用3~4万转/min,价格昂贵的高速数控加工设备。如何掌握好这个“度”是模具行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要考虑的一个问题。



行业景气上升 节能环保电力设备成主流
提要:虽然电站设备总体需求趋于平稳,但水电、核电与海外市场的需求较为乐观,业内看好输变电、新能源、节能环保设备子行业发展前景。
一直以来,我国电力工业“重发轻供”,电网建设投入严重不足,电网发展严重滞后于电源发展。因此,未来10~20年,持续加大输配电领域投资、提高电网资产占比,是我国电力工业长期发展的必然趋势。根据相关规划,2007年电网投资同比增长25%,预计2008~2010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6%左右。
电力装备制造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产业在重大项目招投标上一直采取“市场换技术”策略,行业频频上演“技术转让—消化吸收—自主创新”的经典“三峡模式”。
随着一大批重点输变电工程的建设,在重大装备国产化政策的指引下,我国电网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设备制造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国产化能力不断提升,为我国的“特高压”网架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
目前,电力工业是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的“大户”,因此“节能减排”正在成为电力工业发展的主旋律。其中,电力生产、输送和使用效率的提高是关键,高等级、高参数以及节能产品将是未来几年我国电力设备行业发展的主流方向。
电源建设:装机快速增长供电能力明显增强
据世界能源组织(IEA)估计,1995~2020年间,世界电力供应翻一番,由3000GW增加到6000GW。在增加的约3000GW中,CECD(经合组织)为1094GW,发展中550GW,中国550GW,其他1109GW,总计3303GW。预计在这25年中需要投资资金33万亿美元。这意味着,每增加1kW电力,需投资900美元。据预计,发电设备企业每年从全世界发电设备的安装过程中获得大约400亿美元的总收入,维修养护合同又为其增加大约50%的收入。按照输配电与发电设备配比1∶1估算,全球输配电设备年需求量也应在400亿~。
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带来了全社会用电量的快速增长。统计显示2006年,我国总发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已经连续十年位居世界二位。2006年全国新增投运的发电装机10097万千瓦,其中水电971万千瓦,火电9028万千瓦,风电92万千瓦。
根据预测,2007年全国新增装机将超过9500万千瓦,“十一五”期间共新增装机4.2亿千瓦,考虑5900万千瓦机组退役因素,2010年底全国装机容量将达到8.85亿千瓦。可以看出,2003年以来中国电力工业规模大幅增长,“十一五”年均新增装机容量超过7000万千瓦,但增速将由2005年的17%逐步下滑到7%~8%,新增装机从高速增长回归平稳增长。
目前,我国电站设备总的发展趋势是向大容量、高参数、高效率、低污染、高可靠性、负荷适应性、经济性和自动化方向发展,对发电设备的性能要求越来越高。在发电构成上,火电仍是主要组成部分,其中燃发电占有突出地位。
电网建设:滞后于电源建设景气将长期上升
长期以来,国内电力建设中一直存在着“重发轻送不管供”的现象,尤其是开放发电领域的投资后,发电和输配电的结构严重失衡。
根据有关资料,发达中输配电和发电资产的比例约是6∶4,我国两者的比例关系是4∶6,输变电的投资远远落后于发电资产的投资。尽管“十一五”规划电网投资比“十五”翻倍,但是仍然难以扭转输配电资产比例严重偏低问题。因此,持续加大输配电领域投资,是我国电力工业长期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2007年新的“十一五”电网规划调整报告中,国网公司将原来“十一五”电网投资的8586亿元调增至11300亿元,调高幅度为31.6%。如果南方电网公司的上调幅度也为30%,那么全国“十一五”电网建设和改造投资的总额将从原计划的1.09万亿元(国网公司8586亿元,南网公司2340亿元)上升到1.43万亿元,是“十五”期间电网投资两倍多。如果是这样,那“十一五”后三年的电网建设和改造的投资额度将从原计划的6500亿元上升到1万亿元,年均投资额3300亿元。
根据投资规划,2007年电网投资增速为25%左右,预测“十一五”后三年仍能保持16%的年均复合增长率。
输配电设备的总发展趋势是向大容量、高电压、智能化、组合化、小型化、无油化、免维护和远程故障诊断技术等方向发展,同时信息技术将全面渗透到输配电技术和设备之中。
原材料:价格居高低端产品成本压力大
据了解,钢材类、有色金属是电力设备行业的主要上游原料,一般占成本的60%左右。
2003~2005年,原料价格持续上涨,直至2006年下半年价格有所回落,2007年又进入新一轮上涨。目前,原料价格仍然处于历史高位,2007年电力设备行业平均原料采购价格同比上升。
但同时,毛利率对原料价格波动敏感度下降。过去,电力设备行业承受了较长时间的原料提价,有定价能力的产品及企业基本承受住了巨大的成本压力,已基本完成了提价对成本的转移。那些定价能力的产品及企业,面临产业整合和淘汰命运。目前,电力设备行业对原料价格波动的敏感度已经弱化,未来原料价格将在合理的幅度波动,对行业的毛利率水平不会产生大的影响。
比较同期国际钢价,2003年以来持续攀升,2005年后国内国际价差逐步拉大。目前,综合价差在40%~50%,未来国内钢价下跌的可能较小,长期仍有较大上升空间。
钢材是电站设备的主要原材料,企业累积的在手订单较多,受国内钢价的企稳影响,行业毛利率水平逐步趋稳。2006年以来,只有锅炉毛利下滑较快,对上游原料较为敏感,行业毛利率对原料价格波动敏感度逐步下降,预计2007年全年钢材平均采购价格同比上升,电站设备毛利率仍将小幅下滑。
2004年至今,国际有色金属价格大幅上涨,其中铜铝价已创十年来新高,目前价格处于历史高位。2007年,铜、铝平均价格同比将呈上升趋势,未来铜、铝价格高位震荡可能性较大,输变电一次设备、电机类产品成本压力继续增大。
有色金属价格维持在高位,电线电缆、电机、变压器、高压开关等设备成本压力增大。高端产品定价能力较强,基本可以转移成本上升部分。低端产品是价格的被动接受者,成本压力继续增大。
2003年以来,铜、铝有色金属价格波动幅度巨大,越来越多用量大的企业(如电缆、变压器等)开始通过套期保值锁定成本,从而保证订单收益,目前行业抗原料价格波动风险能力明显增强。
经过过去2~3年的原料涨价,高端设备已具备一定的成本转嫁能力,规模扩张仍能保持较快增长;低端设备低毛利,几乎继续下降的空间。据预计,未来输变电行业对原料价格敏感度下降,毛利率基本趋于平稳。
产业技术:借助外力制造技术获突破
随着中国的开放及“十一五”期间对电力建设投入的增加,电力设备业将迎来空前的快速发展黄金周期。随着订单的增加,进入行业的厂家也在不断的增加,竞争也随之加剧。而掌握技术优势的厂家将获得较多的订单,因此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或与国外巨头进行合作,成为企业技术快速升级的一种途径。
电力装备制造作为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产业一直采取“市场换技术”的技术引进策略,将跨国公司的技术通过联合投标嫁接到国内企业,并希望国内企业逐渐能够自主设计自主生产。伴随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制造技术也被带到中国。
在多年的“市场换技术”的引导下,目前电力设备制造业已经从单一生产中低端产品,到逐步具备国际制造技术的生产能力。凭借明显的成本优势,一面扩大国内市场份额,一面加大出口力度。
在行业技术大幅提升及目标市场向高端演变过程中,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行业劳动生产率以及年增速均有显著提高。
随着“三峡送出”等一大批重点输变电工程的建设,在重大装备国产化政策的指引下,我国电网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设备制造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国产化能力不断提升。目前,500千伏输变电设备已全面实现国产化,基本具备生产直流500千伏主设备和控制保护系统的能力。通过750千伏设备制造技术的引进和消化吸收,设备国产化取得重大突破,为特高压设备的研发和制造打下了良好基础。
特高压网架建设是电力装备制造业的重大机遇,将推动我国电工设备制造从技术引进为主,走向以自主创新为主的新阶段,抢占世界电力科技和设备制造技术的制高点,实现新的突破。
节能减排:形势严峻节能环保成发展重点
目前消费占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的69%,比世界平均水平高42个百分点。以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和比较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给我国带来了许多环境和社会问题。已经认识到了节能减排的重要性,如果高耗能、高排放的情况不能尽快改善,我国在今后的发展中会遇到很多瓶颈,从而对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造成很大制约。
相关数据显示,2006年全国发电用原超过12亿吨,排放的占全国排放总量的54%,火电用水占工业用水的40%,烟尘排放量占全国排放量的20%,产生的灰渣占全国的70%。电力行业在“节能减排”中占据了突出位置,而“节能减排”也正在成为电力发展的主旋律。
2006年,我国单位GDP能耗同比仅仅下降了1.23%,与4%的既定目标有一定差距。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仍有缓慢增幅,实现减少2%的既定目标。今年一季度,全国电力消耗同比增长14.9%,高于经济增长率3.8个百分点,节能降耗形势更加严峻;重工业用电增速18.1%,远远高出全社会用电增速;二产业占GDP的比重已经达到75.1%,其中重工业比重高达61.3%。 为实现“十一五”期间单位GDP能耗降低20%的目标,我国电力生产、输送和使用的效率提高是关键,高等级、高参数以及节能产品将是未来几年我国电力设备行业发展的主流方向,可划分为应用于发电侧、输变电侧、用电侧三领域节能降耗产品。



采用高新技术 提升模具工业水准
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模具工业的生产技术水准和管理水准,对发展国民经济各行业所需要的模具,对提高模具企业竞争力、市场竞争力、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起着关键的作用。我国模具工业在改造开放之后,才逐步采用CAD/CAE/CAM技术,数控加工设备的数量也是近几年才有了显著增加。所以,我们在采用先进技术和提升模具生产技术水准时,要考虑中国人口多,安排劳动力业任务重的国情。
我国的模具工业,大多是技术密集、资金密集、劳动密集型的企业。在技术、资金、劳动这三个方面各“密集”到什么程度,则必须要根据国情、厂情,根据市场要求,实事求是地确定合理的“度”,再用先进的或适用的技术和设备。比如,做计算机的精密接插件和做集成电路引线框架的精密级进模,加工精度要求1~3um,精密数控线切割机床和精密的光线磨床,是做不出来的。但是有一些模具,用中低速数控机床加工之后,可以用人工拋光,不必用3~4万转/min,价格昂贵的高速数控加工设备。如何掌握好这个“度”是模具行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要考虑的一个问题。



行业景气上升 节能环保电力设备成主流
提要:虽然电站设备总体需求趋于平稳,但水电、核电与海外市场的需求较为乐观,业内看好输变电、新能源、节能环保设备子行业发展前景。
一直以来,我国电力工业“重发轻供”,电网建设投入严重不足,电网发展严重滞后于电源发展。因此,未来10~20年,持续加大输配电领域投资、提高电网资产占比,是我国电力工业长期发展的必然趋势。根据相关规划,2007年电网投资同比增长25%,预计2008~2010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6%左右。
电力装备制造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产业在重大项目招投标上一直采取“市场换技术”策略,行业频频上演“技术转让—消化吸收—自主创新”的经典“三峡模式”。
随着一大批重点输变电工程的建设,在重大装备国产化政策的指引下,我国电网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设备制造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国产化能力不断提升,为我国的“特高压”网架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
目前,电力工业是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的“大户”,因此“节能减排”正在成为电力工业发展的主旋律。其中,电力生产、输送和使用效率的提高是关键,高等级、高参数以及节能产品将是未来几年我国电力设备行业发展的主流方向。
电源建设:装机快速增长供电能力明显增强
据世界能源组织(IEA)估计,1995~2020年间,世界电力供应翻一番,由3000GW增加到6000GW。在增加的约3000GW中,CECD(经合组织)为1094GW,发展中550GW,中国550GW,其他1109GW,总计3303GW。预计在这25年中需要投资资金33万亿美元。这意味着,每增加1kW电力,需投资900美元。据预计,发电设备企业每年从全世界发电设备的安装过程中获得大约400亿美元的总收入,维修养护合同又为其增加大约50%的收入。按照输配电与发电设备配比1∶1估算,全球输配电设备年需求量也应在400亿~。
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带来了全社会用电量的快速增长。统计显示2006年,我国总发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已经连续十年位居世界二位。2006年全国新增投运的发电装机10097万千瓦,其中水电971万千瓦,火电9028万千瓦,风电92万千瓦。
根据预测,2007年全国新增装机将超过9500万千瓦,“十一五”期间共新增装机4.2亿千瓦,考虑5900万千瓦机组退役因素,2010年底全国装机容量将达到8.85亿千瓦。可以看出,2003年以来中国电力工业规模大幅增长,“十一五”年均新增装机容量超过7000万千瓦,但增速将由2005年的17%逐步下滑到7%~8%,新增装机从高速增长回归平稳增长。
目前,我国电站设备总的发展趋势是向大容量、高参数、高效率、低污染、高可靠性、负荷适应性、经济性和自动化方向发展,对发电设备的性能要求越来越高。在发电构成上,火电仍是主要组成部分,其中燃发电占有突出地位。
电网建设:滞后于电源建设景气将长期上升
长期以来,国内电力建设中一直存在着“重发轻送不管供”的现象,尤其是开放发电领域的投资后,发电和输配电的结构严重失衡。
根据有关资料,发达中输配电和发电资产的比例约是6∶4,我国两者的比例关系是4∶6,输变电的投资远远落后于发电资产的投资。尽管“十一五”规划电网投资比“十五”翻倍,但是仍然难以扭转输配电资产比例严重偏低问题。因此,持续加大输配电领域投资,是我国电力工业长期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2007年新的“十一五”电网规划调整报告中,国网公司将原来“十一五”电网投资的8586亿元调增至11300亿元,调高幅度为31.6%。如果南方电网公司的上调幅度也为30%,那么全国“十一五”电网建设和改造投资的总额将从原计划的1.09万亿元(国网公司8586亿元,南网公司2340亿元)上升到1.43万亿元,是“十五”期间电网投资两倍多。如果是这样,那“十一五”后三年的电网建设和改造的投资额度将从原计划的6500亿元上升到1万亿元,年均投资额3300亿元。
根据投资规划,2007年电网投资增速为25%左右,预测“十一五”后三年仍能保持16%的年均复合增长率。
输配电设备的总发展趋势是向大容量、高电压、智能化、组合化、小型化、无油化、免维护和远程故障诊断技术等方向发展,同时信息技术将全面渗透到输配电技术和设备之中。
原材料:价格居高低端产品成本压力大
据了解,钢材类、有色金属是电力设备行业的主要上游原料,一般占成本的60%左右。
2003~2005年,原料价格持续上涨,直至2006年下半年价格有所回落,2007年又进入新一轮上涨。目前,原料价格仍然处于历史高位,2007年电力设备行业平均原料采购价格同比上升。
但同时,毛利率对原料价格波动敏感度下降。过去,电力设备行业承受了较长时间的原料提价,有定价能力的产品及企业基本承受住了巨大的成本压力,已基本完成了提价对成本的转移。那些定价能力的产品及企业,面临产业整合和淘汰命运。目前,电力设备行业对原料价格波动塑料盒塑料杯塑料盖全自动苏州自动贴标签机塑料袋贴标机
询价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