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处可见的废旧塑料瓶,也能“变身”防护服?在泰国一家工厂,这个想法成了现实。
让塑料垃圾“变废为宝”
今年4月开始的第三波新冠疫情,给泰国抗疫带来更多挑战。自7月以来,泰国单日新增确诊病例和死亡病例连续创下新高;虽然8月底疫情趋缓,但每日新增病例仍在万例以上……居高不下的疫情数据让泰国医疗系统始终处于紧绷状态,包括防护服在内的医疗物资十分短缺。
而与此同时,人们在疫情防控期间减少外出,线上消费持续增长,随之产生的废旧塑料瓶等生活垃圾明显增多。
2021年8月19日,在泰国曼谷,一名戴口罩的商贩推车走过考山路。新华社记者 王腾 摄
为此,一个名为“减塑”的民间组织携手泰国首都曼谷市政府和多个机构团体,在去年4月发起了一个名为“分类塑料瓶 帮助医务人员”的项目,旨在将塑料瓶回收利用并制成防护服后捐给各大医院。
“我们项目的初衷就是让塑料垃圾‘变废为宝’。”“减塑”团体负责人梅塔说,这既可以解决垃圾处理难题,又可以为医务人员出一份力,可谓一举两得。
2020年8月29日,一名志愿者在泰国普吉岛的一处海滩上清理垃圾。新华社发
曼谷市政府环境办公室主任维拉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虽然这个项目是由民间团体发起,但非常契合市政府一直以来倡导垃圾分类的精神,“正因如此,我们积极配合,并见证了该项目取得显著成效”。
“最开始,项目只在市政厅设置两个回收点,每天能收到约300公斤塑料瓶。后来鉴于反响过于热烈,市政府迅速将回收点扩大至全部50个区。”维拉说,现在每天可以回收约1000公斤塑料瓶,市政府也计划在市区所有公园设置回收点。
“瓶”什么“罩”着医务人员?
“去年疫情暴发后,防护服等防疫物资需求暴增,国内供应一度十分紧张。”位于泰国东部罗勇府的纺织企业兴懋公司副董事长素颇说,公司早在10年前就有塑料瓶回收的相关项目,但直到去年4月加入“减塑”团体发起的项目后,才正式将塑料瓶与防护服两者联系在一起。
走进兴懋公司厂房,只见一排排巨大的纺织机器各司其职,整经、上浆、烘干、穿综穿扣、织布……整个流程秩序井然,令人眼花缭乱的丝线加捻缠绕在机器的轰鸣声中,呈现出一派火热场面。
9月17日,一名女工在兴懋公司纺织厂内作业。新华社发(任芊 摄)
“PET塑料瓶(广泛用于包装碳酸饮料、饮用水、果汁、酵素和茶饮料等)和我们平时穿的涤纶衣物是同一种材质,所以很适合回收。整个过程就是将回收的瓶子熔解,然后纺成涤纶纱线,纱线织成布之后就可以制作防护服了。”素颇说,工厂中还有专门的工作人员对成品布料进行测试,以确保防护服达到有关标准。
出于防疫需求,市面上常见的防护服多是一次性,但很多国家难以有效处理废弃口罩、防护服等有害垃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生产出能够重复使用20次的布料,当然前提是需要经过正确的消毒清洁。我们正在努力研发能够重复使用40次的布料。”素颇说。
9月17日,一名女工在兴懋公司纺织厂内作业。新华社发(任芊 摄)
“起初,这种防护服并没有得到广泛认可。最先尝试的用户是牙医,他们试穿后发现非常舒适,不像普通防护服那么闷热。”素颇一边将一件防护服套上身,一边向记者展示布料的柔软度。
“经过大家的口口相传,越来越多的医务人员开始接受我们制作的防护服。”素颇说。
9月17日,兴懋公司副董事长素颇展示用塑料瓶制成的可重复利用防护服。新华社发(任芊 摄)
从小小塑料瓶到医用防护服,“分类塑料瓶,帮助医务人员”项目不仅得到了一线医务人员的赞赏与感激,也收获了民众对“抗疫+环保”的关注与支持。“当人人都因为想要帮助医务人员而产生回收塑料瓶的意愿时,垃圾分类就不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梅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