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超过69亿吨塑料最终成为垃圾,其中从未回收利用的达63亿吨。它们被填埋进土壤,用百年甚至千年的漫长时间等待降解,或是流入海洋。
(塑料垃圾堆积成山)
全球范围内,海洋仍在艰难吞噬着日渐增加的塑料垃圾。
海洋生物不得不与垃圾共存,被废弃的塑料垃圾所伤害,甚至死亡。据不完全统计,海洋塑料污染每年会杀死数百万的海洋生物,覆盖700多个物种。
(被塑料垃圾伤害的海洋动物)
进入21世纪,人们逐渐意识到白色污染的严重性,并对限制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达成共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发布了限塑令或禁塑令。
我国一直以来都是禁塑方面的先行者,早在2008年就开始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
(2008年限塑令)
近年来,“限塑令”再升级,2020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明确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时间表”。
在2021年9月,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联合发布了《“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行动方案》,旨在开展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筑起防止塑料向环境泄漏的一道道“堤坝”。
接二连三出手,我国能否走出一条塑料制品使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之路?
限塑十年老问题尚存 又来新挑战
塑料被称为20世纪的“炼金术”,强大的可塑性能够迅速应用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塑料的身影。
塑料污染的本质是不可降解的塑料垃圾泄漏到自然环境中带来视觉污染、土壤破坏、微塑料等危害。
数据显示,自2008年限塑以来,超市、商场的塑料袋使用量普遍减少2/3以上,累计减少塑料袋140万吨左右。
这些数字给人们带来了些许安慰,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塑料袋用起来方便,当时没有更好的替代品,这也使得“限塑令”难以奏效。
存量难减的同时,一次性塑料用品在外卖、快递行业被广泛使用,让“限塑令”面临新的挑战。
据相关数据显示,2008到2019年,我国快递业消耗塑料袋从15.1亿件增至约635亿件,每年快递行业塑料袋用量高达245亿个。快递、外卖产业的飞速发展,使得限塑效果大打折扣。
政策再加码 新“限塑令” 多措并举加强塑料污染治理
2020年1月,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发布了“禁塑令”,对加强塑料污染治理作出总体部署。按照“禁限一批、替代循环一批、规范一批”的思路,提出了塑料污染治理分阶段的任务目标,对不同类别塑料制品提出相应管理要求和政策措施。
此后的一年间,我国有30多个省份制定了省级“禁塑令”,甚至采取禁塑行政立法。
(各省市禁塑政策)
2021年以来,在北京、上海等地,大超市的塑料袋已经变了样,无纺布袋、可降解塑料袋替代了原先的一次性塑料袋;
一次性塑料吸管也在全国的饮料连锁店中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纸吸管、可降解吸管或直饮杯盖。这些,就是升级版“禁塑令”带来的成果。
(饮料店的纸吸管)
如今政策再加码,新鲜出炉的“十四五”方案,是在充分总结2020年以来的治理经验和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体系。
多举措全面加强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报告称,全世界总计生产的90亿吨塑料制品中,被循环利用的只有9%,约12%被焚烧,其余79%堆积在垃圾填埋场或进入自然环境中。
上述结论,已经提出了处理塑料制品的几种方式:循环利用、焚烧填埋、源头预防。根据《方案》,我们需要加强循环利用、减少焚烧填埋、开展源头减量。
一是生产消费环节:源头减量。源头减量的重点,依然是一次性塑料制品。
二是回收利用环节:变废为宝。塑料制品具有资源性和环境性双重属性,如果能对废弃塑料进行很好的回收和再生利用,就会变成新的资源,从而减少对原生资源的消耗。
三是末端处置环节:安全处置。即便不能回收利用,也要进行无害化处置。
此外,我国还有大量塑料垃圾积存在江河湖海、田间地头等自然环境中。这些露天塑料垃圾不但影响公共景观,也会污染水环境、土地环境。
(长江河段塑料垃圾污染)
目前,江河湖海、旅游景区、农村等区域被认定为塑料垃圾清理整治的重点区域,这些地方将开展塑料垃圾专项清理整治。
塑料替代品蓬勃发展
应对塑料污染,如果只将视线聚焦在治理塑料本身,未免太局限,寻找塑料替代品也是个重要环节。
(合家袋可降解环保袋)
其中可降解环保袋的应用最为广泛,不会污染环境,可以帮助我们在未来缓解白色污染带来的压力。
(合家袋可降解环保袋的降解过程)
另外在《方案》强调,科学稳妥推广塑料替代产品,充分考虑纸制品、可降解塑料制品等各类替代产品的全生命周期对资源环境的影响,完善相关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标准;
科学评估其环境安全性和可控性;健全标准、规范应用领域,明确降解条件和处置方式;加大可降解塑料检测能力建设,严格查处可降解塑料虚标、伪标等行为,规范行业秩序。
合家袋为支持国家禁塑,缓解白色污染为地球带来的压力,免费为广大用户提供可降解的环保袋,现已启动全国落地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