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塑行业网

微信扫一扫

微信小程序
天下好货一手掌握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微信关注
天下好货一手掌握

瓶装水塑料颗粒超标如何应对?

   2024-01-23 河南卫视422
导读

2024年1月,新华社新媒体发布文章《研究发现塑料瓶装水中含大量纳米级塑料》,文中提到:一项研究显示,美国市场上销售的塑料瓶装水中含有大量纳米级微塑料颗粒,它们只有人类头发丝直径的千分之一大小,可以穿过消

2024年1月,新华社新媒体发布文章《研究发现塑料瓶装水中含大量纳米级塑料》,文中提到:

一项研究显示,美国市场上销售的塑料瓶装水中含有大量纳米级微塑料颗粒,它们只有人类头发丝直径的千分之一大小,可以穿过消化道或肺部组织进入血液,但是否会危害健康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由哥伦比亚大学研究人员开展的这项研究显示,美国市场上三个畅销品牌塑料瓶装水的一升水中含有约11万到37万颗塑料颗粒,其中10%是微塑料,其余90%是更小的纳米级塑料。研究报告8日刊载于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研究人员没有透露这三个品牌的名称。

研究人员推测,瓶装水中的大部分微塑料源自塑料瓶本身。频繁地开启瓶盖、挤压瓶子或将其置于高温环境中,均可能导致瓶身塑料微粒脱落。研究人员尚不清楚塑料聚合物和化学物质进入人体细胞后所产生的影响,同时,他们也未能确定这些物质是会在体内留存并造成损害,还是会被人体成功排出。

不论如何,摄入“塑料”毕竟不是好事。今天我们就“返璞归真”,看看没有现代科技的古时候,是如何获取清洁水源的呢?

古人如何喝上“纯净水”?

据说,在古代,人们在挖掘水井之后,采用了“渫”、“甃”、“幕”三种措施来防止水质受到污染,力求保持水源的纯净。“渫”、“甃”、“幕”分别意味着定期清理污泥、优化井建造技术以及为供水井加装盖子。因此,人们曾一度认为,古代人们仅依靠这些方法,勉强获得相对可饮用和使用的净水。然而,实际上,古代防治水质污染的手段远不止这两种。

净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我国的汉朝。根据《汉书·郊祀志》的记载,汉武帝曾建造高达20丈(约合70米)的承露盘,用以收集天地之间的甘露,再与玉屑一同饮用。露水本身干净无污染,玉屑则传说具有微量元素的成分。然而,这种饮用方式的实际营养价值是否与现代自来水相当,却无从得知。

进入唐代,人们便不再使用珍贵的露水,而是发明了一种名为“漉水囊”的器具,具备现代过滤的功能。据悉,漉水囊的外壳采用生铜铸造,铜离子具有杀菌作用,容器能净化水质。因此,使用漉水囊生产的净水,在当时应是相当干净的。然而,由于铜器并非普通百姓能够使用,这种净水方式也无法得到广泛推广。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水部》就对井水分三六九等,“井泉水”有这样的观点:“凡井水,有远从地脉来者为上。”对于水质较差的井水,最简单的处理方法便是将水烧开,待冷却后,杂质便会自然沉淀。虽然现代人认为这种方法过于简单,但在古人看来,烧开水是他们获取纯净水最简单且最经济的方式。这一方法是经过古人长时间的实践探索,不断发现并确立的。

如果用水量过大,“烧煮法”显然无法满足需求,同时还会浪费柴草燃料,增加成本。那么,古人如何应对这个问题呢?

据明朝《茶疏》记载的,“舟人以法澄之,饮而甘之。”据推测,这种方法可能源于明末学者方以智在《物理小识》中所记载的:“寻常定水,矾、赤豆、杏仁、雄黄、石膏皆可。”这里的“定水”,指的是制作纯净水,以确保水质干净卫生。

该项内容还纳入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一书中,外国人也对此有所记载。一名西班牙教士在书中详细描述了他在我国亲眼目睹的一项神奇发明:利用明矾将黄河水变为清澈的技术。他不禁感慨道:“这是大自然的秘密,却是当时西方所未能知晓的。”

1982年,在浙江嘉善新港,发现一口四百多年前的水井,井底垫有一层厚10厘米的河蚬贝壳,河蚬壳层上竖立木质井筒。这是我国最早用来过滤、净化井水的净水装置。

古人是如何随身携带水的?

在观赏古装剧时,我们时常看到行走江湖的人物随身携带羊皮制成的“水囊”,在遇见清澈的溪流时便灌水饮用。

古代人在外出时会选择携带水袋、水葫芦、扁壶等器具。北方游牧民族偏爱使用动物皮革或膀胱等轻盈耐用的材料来盛水。尽管中原地区并非游牧地带,但由于皮革制器具在当地并不易获取,许多乡下百姓便会选择葫芦作为水壶的替代品。他们将成熟的葫芦蒂部削掉一段,将葫芦内的籽倒出并刮净内瓤,从而使葫芦外壳成为一个理想的水容器。葫芦壳本身轻便,便于携带。在古代,葫芦水壶成为士兵们的常见装备。然而,长期使用皮囊装水可能导致水沾上皮革味,虽然商贾百姓口感不佳,但相较于生命威胁,这已然无关紧要。而葫芦水壶则被视为低档次,士绅阶层不愿使用。

因此,高端水壶在古代被称为扁壶,其扁圆形状便于携带,与现今的水壶相似。扁壶的历史悠久,早在四千年前的陶寺遗址便发现了当时的扁壶。随着时间的推移,扁壶的材质不仅限于陶制,还出现了青铜、陶瓷和漆器等制作的扁壶。

古代有饮用水源保护法吗?

为了确保城市供水,古代皆重视供水设施的规划建设,各个朝代均设立专门的“水官”职位,负责水资源管理及水安全保障。例如,汉代的“水长丞”、西晋的“都水台”以及隋唐后的“都水监”,皆将保障城市供水视为其职责之一。为确保水源清洁,古代还颁布了相应的规章制度,严惩不文明行为,相当于现代的“立法保护”。

如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在赵慎(宋孝宗)执政的乾道年间,城市主要供水源西湖遭受人为污染威胁。市民有不文明习惯,向湖内倾倒粪便、垃圾。内臣刘敏贤、刘公正私自占用湖面,污染湖水,遭到举报后被免职。

元朝时期,皇家饮用水通过金水河供应,但即便属于皇家专用供水渠道,水体仍受到人为污染的威胁。夏天竟有人在河里洗澡、洗马,污染水体。至治二年(1322年)五月,元英宗针对金水河污染问题作出专门批示。《都水监纪事》记载得更明确:“金水入大内,敢有浴者、浣衣者、弃土石瓴甑其中、驱牛马往饮者,皆执而笞之。”在金水河内,甚至连洗手这类小事都严格禁止,一旦被发现,将受到笞刑处罚。

清代时,江南水乡苏州颁布了一项规定。乾隆年间的苏州虎丘附近遍布染坊,工业废水直排入河,导致“满河青红黑紫”,河水无法饮用,引发民愤。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当地颁布禁令,并在河道旁立碑,《苏州府永禁虎丘开设染坊污染河道碑》由此而来。碑文明确规定,“染作器物,迁移他处开张”,“如敢故违,定行提究”。

自古以来,人类就始终在寻求干净、充足的水源,以满足生活所需和生产发展的要求。在我国五千年悠久的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祖先们为了获得和生活生产用水,不断尝试和探索各种创新方法,加强水源保护,为我们的后代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智慧。


 
(文/小编)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免责声明
•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版权所有:江苏远华橡塑有限公司

苏ICP备1806220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