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材料科学的研究与应用无处不在。作为现代科技的核心驱动力之一,其研究与应用之广泛,已深深植根于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支撑和推动现代文明不断进步的基石。
加强新材料研究
为国制材铸器
00:55
新中国75年的材料发展历程可大致分为五个时期。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支撑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国家将钢铁材料作为发展重点。
20世纪50年代末,“两弹一星”等重点国防工程的实施带动了高温合金、先进陶瓷等材料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材料领域百花齐放,铝合金、高分子材料和功能陶瓷等先进材料取得长足进步。
进入21世纪,国家在航空航天领域加大投入,推动了轻质高强合金和复合材料的快速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制造提质增速,大国重器目不暇接,先进钛合金和特种钢等“卡脖子”难题不断被攻克,新型能源材料和纳米功能材料的发展日新月异。
研制合成橡胶材料
跑出航空轮胎加速度
04:56
橡胶被称为世界交通的基石。汽车轮胎、蒸汽软管、绝缘手套,在生产生活中,橡胶制品几乎随处可见。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天然橡胶在20世纪50年代初资源就十分紧缺。当时,我国橡胶的产量连生产胶鞋鞋底都不够。
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一艘满载5000吨合成橡胶即将回国的轮船被国外扣留,面对技术封锁,当时的东北科学研究所,也就是今天的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意识到橡胶材料对国家建设的重要性,最先开展了合成橡胶的研究。
1950年12月28日,我国第一块合成橡胶就在这里研发成功,实现了我国在该领域从0到1的突破。
经过20年的技术攻关,长春应化所同其他30多个单位一起,开拓出了一条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镍系顺丁橡胶工业生产新体系,由于这些合成橡胶具有优异的耐磨和抗老化特性,至今仍然广泛应用于我国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航空航天等工业品的制造领域。
研制各类合成橡胶的目的是在一些方面模仿天然橡胶的物理性能来生产各类工业品。那么人类能不能研制出与天然橡胶相仿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天然橡胶性能的合成橡胶呢?
2015年,长春应化所科研团队向着这个目标发起了挑战。目前,我国仿生合成橡胶制造的航空轮胎已经通过了多方面性能测试,轮胎各项性能指标满足飞机要求。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所长 研究员 杨小牛:下一步,我们就是要实现仿生合成橡胶的工业化,万吨甚至是十万吨级的这个水平。第二点就是我们在性能上实现全面、明显地超越天然橡胶的性能。在更多的领域能实现更好应用,比如说像航空轮胎,它的性能、它的寿命、它的服役条件等都会实现全面超越。
推动关键材料技术攻关
铸造大国重器
05:21
在位于沈阳的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今年91岁的朱耀霄老人向记者讲述了师昌绪先生带领大家研发我国第一代铸造空心涡轮叶片的经历。
1964年,时任航空材料研究所总工程师的荣科找到金属研究所高温合金课题组负责人师昌绪,邀请他参与研制航空发动机用的空心涡轮叶片。而当时荣科仅凭借记忆画出一张国外类似叶片的草图交给师昌绪。
但就是凭借这张图,师昌绪带领科研团队开始了一项在当时看来不可能完成的研发任务。
在师昌绪的带领下,上百名科技人员经过一年多的艰苦攻关,研制出K417高温合金,发展了真空精密铸造技术,突破了空心叶片铸造工艺难关。
1966年,我国第一个多孔铸造空心涡轮叶片研发成功,使我国成为仅次于美国之后第二个掌握这项航空发动机关键技术的国家,该技术被大量应用于我国当时的战机发动机。
遵循师昌绪先生“既要技术创新、更需要作风踏实、团结合作”的号召,金属研究所多年来持续展开新材料研发工作,在多领域取得重大技术突破,助力了我国在航天、深潜等领域的发展。
解决了上天和下海这些艰巨任务的同时,能够驱动直径16米超大盾构机的入地神器也实现了自主化。2022年,我国自主设计制造的直径8米、重达41吨的盾构机用主轴承研制成功,该轴承运转过程中承载的最大轴向力可达10万千牛,相当于2500头亚洲象的重力。
据统计,2023年我国新材料产业总产值达到7.9万亿元,预计2024年将达到8.6万亿元,2025年有望突破10万亿元大关。
目前,我国已建立7个新材料领域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了3类35个新材料重点平台,形成较为完善的创新支撑体系,一批重大关键材料取得突破性进展。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刘岗:国家的需求就是我们的努力方向,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实际上我们在材料研究过程中,始终坚持基础研究、关键技术攻关、工程化,这样一个全链条的研究。未来要着力推进将擅长基础研究的团队和擅长应用研究的团队相结合,把最新的基础研究成果尽快加速在我们的关键技术中得以体现,能够支撑我们国之重器的研发。
(总台央视记者 帅俊全 褚尔嘉 辽宁总站 吉林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