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塑行业网

微信扫一扫

微信小程序
天下好货一手掌握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微信关注
天下好货一手掌握

从渤海到海南系列报道:山东籍官兵脱下军装海南垦荒种橡胶

   2021-05-26 246
导读

“两个六点半,晚上加一班。出工一担肥,收工一担胶。生活低标准,工作高要求。战斗在胶园,胸怀全世界。命是农垦命,魂是农垦魂……欢迎来到海南农垦博物馆。”4月28日,见到记者,海南农垦博物馆副馆长王智说。海

“两个六点半,晚上加一班。出工一担肥,收工一担胶。生活低标准,工作高要求。战斗在胶园,胸怀全世界。命是农垦命,魂是农垦魂……欢迎来到海南农垦博物馆。”4月28日,见到记者,海南农垦博物馆副馆长王智说。




海南农垦博物馆


一走进海南农垦博物馆,两棵高大挺拔、郁郁葱葱的橡胶树就映入眼帘。这里展示的,是数十万计复转军人、大专院校师生、技术人员、各类干部、广大民工、归国华侨、知识青年、农垦子弟组成的农垦大军,创造出了一整套适合我国特点的橡胶栽培技术,成功地在北纬18度以北大面积种植橡胶,建成了中国最大的天然橡胶基地,战天斗地的英雄故事传承至今。


不惧封锁,打响垦殖天然橡胶战役


“橡胶,与煤炭、钢铁、石油并称为世界四大工业原料。新中国成立之初,西方列强为了将我们扼杀在‘摇篮’里,实行战略物资封锁,禁运橡胶。”王智介绍,“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西方列强对我国的封锁、禁运更是厉害了。”


为了粉碎封锁和禁运,中央迅速作出了“一定要建立我们自己的橡胶生产基地”的战略决策,特别强调“一定要快”,积极在南方种植橡胶。




林一师指战员合影


1951年11月,华南垦殖局在广州成立,由当时中共中央华南分局第一书记兼广东省政府主席叶剑英兼任局长。1952年1月1日,华南垦殖局海南分局成立,局长由冯白驹兼任。“中央军委成立了三个林业工程师,两个师做橡胶,一个到东北种田去了。一直到1954年后,就集体转业了,他们的任务就是农垦戍边。”王智介绍。




各类橡胶制品


曾几何时,西方生物界判定中国没有一寸土地能使橡胶树存活,世界植胶界也公认巴西三叶橡胶树只适宜在北半球17度线以南生长。《大英百科全书》认为:“橡胶树仅生长在界线分明的热带地区大约赤道南或北10度以内。”




胶刀等割胶工具


“另外,海南受台风影响,橡胶自身产量特别低,所以要改良。那时候种子特别珍贵,因为国家当时要扩建到几百万亩,所以就组织了一场捡种子运动,叫作‘一粒胶种、一两黄金’,捡完种子后,用飞机空运到雷州半岛那一带去种,今天我们在史料里能看到满满的感动。”王智说,“海南农垦也是国家领导人到访最多的垦区,从1957年到1960年,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等外国元首都来海南视察过。国家对天然橡胶的重视,从这可一斑。”


艰辛拓荒,创造北纬18度以北成功植胶的奇迹


4月29日,我们在海口晚报退休摄影记者蔡硕的带领下,沿着海三高速驱车130公里,来到了山东籍官兵集中的乌石军垦农场。




海南农垦乌石农场有限公司


1957年6月,一批以人民解放军转业复员官兵为主体的垦殖队伍,在儋县、琼中两个县分别创建和盛、乌石两个军垦农场。从那时起,这些“垦一代”怀揣忠党爱国的情怀,用双手创造了在北纬18度以北成功植胶的奇迹。


“感谢家乡人来看我们,我不后悔来到海南,建设海南,我们活得很值!”激动之情洋溢在崔学勤老人的脸上,满是老茧的双手与记者紧紧相握。“我是莒县人,1956年第一批义务兵,从上海守备11师68团高炮营来的海南。住的是草房,6根柱子盖茅草片,外面是竹竿夹起来,涂上当地红泥。大家都说,这才是‘天当被、地当床’呢。”




山东籍老兵崔学勤给采访团演示割胶


当时的海南特别荒芜,有时候走出去一天也看不到一个人。连路也没有,都是拿着砍刀砍出来的,在开荒的过程中还要受蚊虫和蚂蝗的叮咬,山里瘴气还比较重,对身体很不好。崔学勤说:“我们的上工时间‘两头不见亮,中间加一班’,天天开荒,挖洞种橡胶树,一天开十多个。”


饭不够吃的,崔学勤他们就自己种苜蓿、种地瓜,衣服也是穿坏了以后补,上面裂了补上面,下面坏了填下面,布头很厚了还穿着。“那时候种胶也割胶,累得手都抬不起来。割胶的时候要特别早,都是夜里割,因为那个时候气温比较适合排胶,到了白天,排胶时间短,收到的胶就比较少。”


除了生产,崔学勤他们还担负着戍边任务。“我们种植橡胶面临两种敌人,一个是自然灾害,特别是台风,这里雨水特别多,雨连下一个月的时候都有,要种一些作物保护地表;另外一个是敌特破坏。国民党经常会空投派遣一些特务来,为防止敌人搞破坏,我们一手拿枪,一手拿锄头。”


薪火相传,“垦二代”扎根胶林默默奉献


正是凭着“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坚定决心,这些山东籍官兵不但自己开发、建设海南岛,还发自内心地要将红色基因传承下去。




琼中县大片的胶林繁茂生长


“我爸爸唐加禄,担任过乌石农场党委书记。他是高青县唐坊公社人,是解放海南岛的第一批人,做木船过的海。”乌石农场子弟学校教师唐桂玲说,“印象中,父亲是非常朴素的一个人,很实在,对我们很严格,各个方面都严格要求,工作忙顾不上家。我们兄妹五个,三个姐妹出生在海南,妈妈管我们多。如今,我们兄妹按照爸爸嘱托,踏踏实实地在自己岗位上干着工作,建设琼中。”


“我父亲是1960年过来的,老家高青县花沟,他们从朝鲜回到国内,然后在河南集体过来的。我出生在海南当地。”该校教师李军告诉记者,“父亲叫李同钦,他们响应国家号召,来到海南发展橡胶事业。那时候,深山老林没有路没有房。他们来到这以后,一步一步把海南建设起来。直到今天,作为‘垦二代’,我才慢慢明白他们对国家橡胶事业的贡献多么大,吃的苦多么多。”




胶林


“我是亲眼看到我的爸爸妈妈开荒种地,真的是一锄头一锄头地干,不像现在有了挖掘机。”“垦二代”于德修说,“农场的人都说山东人诚实又老实,给予了一致好评。如今,‘垦二代’也都勤勤恳恳工作,默默地作贡献。”


几十年岁月沧桑,农垦人艰苦创业,将海南建成了世界第五大天然橡胶基地。


1982年10月,“橡胶树在北纬18—24度大面积种植技术”获国家科技发明一等奖。1983年4月28日,乌石农场生产的标准胶获农牧渔业部优质产品奖。


投身新中国天然橡胶事业的山东籍官兵们,用自己的热血、汗水践行着报国理想和使命,用锄头耕耘着南国大地。他们不畏艰辛、勇于拼搏、甘于奉献的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


 
(文/小编)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免责声明
•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版权所有:江苏远华橡塑有限公司

苏ICP备18062203号-2